即將消逝的技術-螺鈿工藝
曾經在爺爺奶奶家,被鑲嵌著五彩繽紛的貝殼木作家具而目不轉睛嗎?
在台灣七八零年代,股市破萬點大關時,家裡都流行要擺設一組螺鈿家具呢~
而這樣一個絢麗的裝飾方式正慢慢消失在我們的生活中,
藉由這篇文章的分享,將介紹螺鈿工藝的開始、發展、興盛、到沒落~
就讓我們多多了解這樣一個即將失傳的技術-"螺鈿工藝"。
螺鈿,又稱螺甸、螺填、鈿嵌,是一種在漆器或木器上鑲嵌貝殼或螺螄殼的裝飾工藝,也用於金屬和其他表面的裝飾。
螺鈿片的材料主要包括九孔貝、珍珠貝、養珠貝、文貝等等,依照製作工序和貝殼厚度的不同可以分為厚螺鈿和薄螺鈿兩大類。
厚螺鈿又稱作硬螺鈿,製作厚度約2mm~3mm,在製作時需要有鑲嵌的動作。其色澤多為牙黃、白色,清新高雅。
薄螺鈿則又稱作軟螺鈿,先將貝類材料製作成薄如紙張的螺片(通常指1mm以下),再以點黏的方式附著在木器上。薄螺鈿色彩絢麗,我們常見到來自日本、韓國的螺鈿製品多屬此類。
<鑲嵌彩繪獸面鳳鳥紋>
至唐宋時期技術已經非常成熟,唐朝的銅鏡更被譽為中國最美的銅鏡,
<螺钿人物花鸟纹镜_唐>
<唐 平螺钿背铜镜>
明代末期,更有工匠加入了金銀絲、寶石、翡翠、瑪瑙、玳瑁等材料,螺鈿工藝慢慢成為皇室與貴族的象徵。到了清朝康乾盛事,螺鈿工藝更達到最鼎盛的時期,產生許多代表性的作品。
<红木镶嵌螺钿四季花卉屏风_元>
<螺鈿花鳥人物漆盒_清>
酸枝木嵌螺钿镶理石扶手椅_清
民國40年代初期(國民政府遷台),台灣木工家具業加入許多螺鈿工藝與木雕的頂尖師傅。奠定了木器產業的興盛。螺鈿工藝與木器結合的家具深受當時美國人的喜愛,因此許多鏍鈿家具外銷美國;民國60年代,加上日本實行木製家具免關稅的優惠,更讓台灣外銷訂單增添銷量。
民國70~80年,當台灣股市衝上了一萬大關,內需市場開始龐大,螺鈿所製作出的家具,也成為了台灣富裕的指標。
80年代後,隨著家具產業為了更低廉工資而外移時,台灣的螺鈿工藝不敵價格低廉的進口家具,也越來越少人願意花時間學習這樣的技術。根據螺鈿藝術家陳甫強老師的說法,目前新竹從事螺鈿工藝的師傅可能不到五位了,這樣的訊息令人感到不勝唏噓。
在查詢許多螺鈿相關文獻之後,感受到螺鈿工藝的魅力,與時代的意義。
不過這樣的技術卻因不敵市場的競爭而在台灣卻逐漸沒落感到惋惜。
在台灣,許多傳統技藝面對著相同的困境,
並不是因為媒材本身不夠好,而是在發展的過程中,往往會忽略了時代的變遷,
<日本IKINS加入螺鈿工藝的手機殼製品>
Harry Winston採用即將失傳的螺鈿工藝,以金線與天然銀色珍珠母貝薄片,互相交疊編織而成的「Premier」系列錶款的華麗錶面。
百樂Pilot Capless 限量18K金螺鈿鋼筆
相關影片:
螺鈿薪傳工藝大師-陳甫強
彭進祿的螺鈿工藝
螺鈿藝術家-陳振芳
琉球漆器螺鈿技法
武蔵川工房(日本/薄螺鈿)
https://kknews.cc/zh-tw/culture/899eyoq.html